鬼吹灯 > 人性空间 > 第七章《人性的错置》

第七章《人性的错置》

    实际上,来到周家工作之后,对我心灵震撼最大的地方既不是她家的富有,也不是关于她本人传奇人生的感慨,而是楚紫及山戊的死亡。子影仅仅是一个优秀的舞蹈演员,她对艺术的孜孜追求是她获得成功的主要因素,而对于一个年近知命之年宣布息舞的子影来说,或许是正常的选择,可是她的选择却仅仅只是她的丈夫希望她不再跳舞的请求。这种请求不是被迫的,而是一种等级制思维的结果。而另外,从整个事情的经过来看,她是似乎带着一种具有快乐倾向的情绪接受了这种请求并明确并在那个晚上极其隆重的向外界宣布了从此以后告别芭蕾舞台的重要决定。实际上,这些迹象都是属于逻辑性之内的东西。但是,子影出国定局是否是属于某种因为相信爱的原因最终还需要进行深层的揭示。而对于这些年轻的生命之花来说,他们的提前凋谢或许对于他们本身来说并不遗憾。从计划死亡到有预谋的删除笔记本及手机的所有文档资料。这种对于灵魂的震撼很严重。与浩就曾经说过,他在某个瞬间就以为死亡是件非常美丽的事件。这种美丽的诱惑足以使您在死亡的悬崖绝壁上不愿悬崖勒马。我曾经在与与浩交流两个孩子死亡的看法时产生过一个极其强烈的念头就是,或许面临死亡的恐惧不能解脱所以才带着疑虑与恐惧感离开这个世界。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死亡意味着对某一个体时间的中止。这种中止的起因或许是为了留驻某种意义的美好。对于死者来说,用时间的终止来达到美好常在的目的至少可以在逻辑推理方面可以被得以解释。死亡曾经被赋予着至高无上的价值。在不同信仰者哪里,关于死亡的理解也有所不同。在唯心主义那里,死亡可能是完满的归宿,在唯物主义者那里,死亡仅仅只不过是必然的生命结果,而在宗教那里,死亡则有可能是关于人生审判的意味,要么进入天堂,要么进入地狱。很奇怪的是在关于这一方面的宗教与信仰的阐述中,无论东西方的宗教信仰体系不同,但是都是关于死者将来是要么进入天堂,要么进入地狱的结论。由死亡的黑暗思考,会让我们更加珍惜光明。向往光明其实就是渴望在尘世间永生。所以,所有的宗教信仰其实都是不能经过推敲与论证的信仰,关键问题是我们如何在宗教信仰的口号之下如何生活的更加美好。每一个死者的背后,都有其关于价值的思索。我们今天在这里探索两个孩子死亡背后所隐藏的一切秘密,在某种程度上实际上就是为了探索他们的某种人生哲学。而这种哲学的属性到底是什么,在故事结束的时候应该有答案出现。

    这些文件的恢复对于专业的硬盘维修师来说,简直是轻而易举。与浩没有去在第一时间去恢复这些文件的原因在前面我们已经详细的描绘过。但是,与浩最终调换了笔记本硬盘的行为在逻辑上又令人费解。或者说,他本身就有着一个极其明显的愿望就是,由他保管这些有可能被别人恢复文件的硬盘可能更加安全。这种安全对于楚紫和山戊的名誉来说可能非常重要。或许这种死亡本身就是一个关于阴谋的结果,至少在目前,我们不能完全放弃这种推测。而这一背后所隐藏的阴谋一旦被揭露,此案有可能就会被发回重审。至少,那朵玫瑰上血迹还没有得到完整的解释。

    而对于子影个人来说,从头至尾的那段空白时间都做了些什么,也因为随着两个孩子自杀的定性而失去嫌疑资格。法医没有更多的证据证明他们不是自杀。并且对于两个孩子自杀前是否服用过致幻剂之类的药物也没有列入尸体检测的项目。这是我们的一个严重失误。因为在我们的法律中,死亡人的法律责任随着他的死亡而自动结束。而另外,之所以我们的思维没有导向两关于个孩子自杀前是否服用过致幻剂之类的思考方向,是因为我们只是单纯的将笔记本资料的格式行为理解为是正常意识或正常思想下的举动。另外,在监测笔记本被格式的具体时间方面我们也有明确的失误与盲区:主要是我们是在关于否能够查出硬盘格式化的真正时间方面出了方针性的问题。尽管在每个磁盘格式化后都会自动产生一个隐藏文件(RECYCLE.BIN文件),而这个文件创建日期就是格式化的日期。当然最直接的还有一个文件,SystemVolumeInformation也是隐藏文件上,这个是卷标记录文件,看这个的创建时间是最准确的。但是,如果中途有人进入系统维护工具盘里的winpe系统把这两个文件夹删了,我们就无法推测这个硬盘的真正格式化时间。当然,事情或许并没有这么复杂,我的意思是说,因为这种情形之下,应该无法证明格式的准确时间是什么。

    而另外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从他和我个人的谈话中透露了一个极其重要的信息就是,他之所以将这块硬盘保存起来,是因为他在查阅当地派出所子影申请出国定居的相关申请时,曾经在子影将自己的申请书及楚紫的申请书之后又将山戊的申请书又递交给派出所。因为山戊非子影直系亲属,派出所在考虑是否接受山戊申请时暂时还没有作出决定。也就是说,子影在递交她和楚紫的出国申请之后,又产生了一个带山戊出国定居的念头。这一事情,无疑是原本就非常复杂的事情变得更加复杂。子影是在如何的情形之下决定带山戊出国的呢?这点或许有点不是很合乎逻辑。从林惠那里与浩所得出的信息只有一个,山戊只是在某种情形之下才果断的表示不爱她。或许子影带山戊出国有自己的目的。她希望在澳大利亚定居并接手丈夫的那些公司之后,能够有一个在意识当中属于自己人那样的角色来协作楚紫将来大理公司业务的需要。

    再说丈夫的公司是一个上市公司,这种金融机构的大理与操纵不仅需要的业务素质及业务水平,更重要的是出色的人格及强有力的态度去控制局面。而楚紫作为一名学习音乐专业的学生,这与金融业务的属性的确相差悬殊。但是,子影又是从哪个角度判断出山戊对于她来说是个非常可信的人选呢?而另外,子影对丈夫那边的情况随着时间的关系也越来越清晰越来越了解。也就是说,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山戊对于将来定居澳大利亚之后的子影来说非常重要。但是,这却是我非常主观的推理而已。如果这一假设成立,不仅为寻找两个孩子的死亡之谜带来任何进展性的因子,反而却更加复杂化。两个孩子死亡的原因焦点在此基础上将变得更加扑朔迷离。因为,这一假设把原来所仅有的与财产继承有关的因子也给推翻了。并且凭借子影的智力,将一个将来有可能涉及财物纠纷的外人带到自己丈夫的家族企业中并参与管理,作出这个决定应该是深思熟虑的。

    楚紫尽管在九岁以后就没有了父亲,可是由于经济条件的优越,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他实际上永远只是个没有吃过苦的孩子——这种缺少某种意义贫苦的体验实际上也可以被认为是生活体验的某种缺陷与缺损。一个没有经历过某种磨难的孩子,我们很难理解他的价值观及精神世界。并且,在许多富有的家庭里,出现孩子叛逆甚至出走的个案在各种不同类型的文学文本中屡见不鲜。这种对于富有家庭的叛逆,一方面来自家长对孩子自主行为及决定的干涉过度,而另一方面则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主观信仰的建立。信仰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与社会等级制度没有多少关系的概念。但是孩子的这种信仰属性并不一定是颓废乃至陈旧的,抑或是在一种全新普遍性的社会价值观影响的结果。甚至到取款机取自己的零用钱取多少还要打电话问子影。当然,这种行为可不是征询子影的意见决定再取多少。或许在楚紫的心理中就没有多少钱的概念,因为他从来就没有缺少过钱花。自从他有记忆开始,他就不知道缺钱是什么概念。保姆没当周末到来的时候,最少要去哈根达斯专柜去购买十支以上的哈根达斯(哈根达斯(Haagen-Dazs)为美国冰激凌品牌,1921年由鲁本·马特斯(ReubenMattus)研制成功,并于1961在美国纽约布朗克斯命名并上市。它亦成立了连锁雪糕专门店,在世界各国销售其品牌雪糕,在54个国家或地区共开设超过700间分店。另外,在市场占有率上:美国6.1%,英国3.5%,法国1%,RB4.6%,新加坡4%,中国香港5%。哈根达斯生产的产品包括雪糕、雪糕条、雪葩及冰冻奶酪等)等他回来食用。

    而实际上楚紫在学校的时候也很少回家。那是家几乎完全封闭式的贵族学校。实际上在贵族学校也是有等级区分的。对于在贵族学校就读的孩子来说,并不是所有的家庭都是千万富豪。实际上有很多来贵族学校上学的孩子都是父母亲缩以节食的结果,特别是对工薪族来说,收入水平仅仅只是让孩子“体面”的就读了贵族学校。而当加长开车去接孩子回家的时候,这种内在的贫富差距才被露出水面。驾驶着二十万左右的汽车到学校门口去接孩子,与那些不知一辆价钱就能购买好几辆宝马的豪车相比之下,想死的心理都有。而实际上,这种现象的出现对于那些真正实力雄厚的家庭来说,他们并没有感觉到对方会出现这种自卑的心理,因为对于他们来说,驾驶着一辆自己有能力购买的车辆去接孩子非常正常。总不会为了追求所谓的平等特意去购买一辆低价位的车辆去接孩子,实际上也没有必要这么做。

    当这个国家的中产阶级阶层浮出水面并形成规模群体的时候,他们最忌讳社会称他们为土豪或暴发户。社会的流动功能就是制造着一批有一批的富有阶层。无论是精英复制主导这个社会的流动机制也好,还是循环复制主导,总是会出现社会成员地位上升的现象。他们渴望在社会上得到更高层面的承认及接受。他们试图处处在社会各种不同类型的场合呈现出贵族的形态。

    而实际上,贵族与金钱往往是不成比例的关系。因为楚紫从来没有缺少钱,所以也就永远没有铺张或节省的概念。他认可的道理是,对于购买需要的商品来说,经济的能力非常重要。当我们的故事讲述到这里的时候,实际上为我们理解楚紫与山戊友情的关系设置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障碍:即一个来自山区的孩子是如何与楚紫这位现代富翁之子成为好友并最终一起离开这个世界的。我们有时候很难说能够从逻辑推理中发现那些可能性的因子,所以读者在阅读我们这部作品的过程中,一定不能从逻辑那里寻找故事的答案,就算我们在这里把故事的结局告诉你,你也不会接受。因为你永远无法理解这种故事的是怎么形成的。

    我们的故事从表面上看,似乎是永远停留在这些与自杀无关的平面叙事上。因为在某种程度上这的确是一个随时随地可以结束的故事。从表面上看,我们对子影文学形象的描绘极其单薄:到目前为止,我们所仅仅知道的是,她是舞蹈家,其次是个有海外关系的女人。如果仅仅从人物的身份角度来说,这些交代已经明显匹配与满足交代子影身份的逻辑性要求。可是不知道为什么,许多朋友仍然强烈反映说,子影这个人物没有给他们带来足够的存在感。他们非常奇怪,甚至开始忧虑到底是我们的哪个写作环节出现了偏差?而实际上,这种感觉很正常。因为包括作者本人到目前为止并不知道子影的完整形象到底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尤其是关于她在日常都会去做些什么,有什么性格特征我们缺少逻辑性的完整叙事。我们可以说就是因为暂时没有彻底认识到子影立体化的文学形象之前,我们才有保持悬念的依据。她的性格浮出水面之时,也就是我们的故事终结之时。

    在前些天,我曾经在一个雷雨之夜——后来关于子影打开第三个房门的事情。实际上这个从我主观思想指导下所描述的这个情节明显站不住脚。尽管那一切都可能是真实的。那个房间真的有另外一个人存在吗?他又是怎么出现在那里的——他是一直都住在那个房间,还是仅仅只是在那个雷雨之夜进入了哪个房间?而这个男人当时在将一束玫瑰花送给子影?有必要那么做?或者说,这个男人在楚子死亡的那个晚上,也来到这个房间给子影送玫瑰?如果事实真的是这样,很明显那束玫瑰的血迹就很容易被揭开秘密:那个男人在走向那个将玫瑰送给子影的房间时经过楚紫的房间,而楚紫当时已经死亡,而这个男人在进去观看楚紫遗体的时候不小心使玫瑰沾染了颗粒非常微小的血迹。这个解释在某种程度上对于其他的作家来说,这种描述应该非常理想,并且读者也没什么异议,最多只会指责这种描述的逻辑性不怎么严谨。而实际上,这种属于逻辑误差的描述在所有的文学作品中都极其普遍意义的存在。但是,这种误差会被极其宽容的理解为不影响阅读的误差。读者往往在阅读过程中仅仅只是将注意力放在故事如何惊心动魄的阅读兴趣方面,而逻辑则无疑变得非常次要了。而实际上,刚才这个关于玫瑰血迹的解释非常可笑,因为谁也不知道这束玫瑰为什么最后又出现在客厅里。而关于它如何出现在客厅的联想又可以出现很多,并且是合乎逻辑的联想。

    许多高智商的悬念式作品都把作品发展的依据建立在事件的循环方面。可是,我们这里的所有情节都无法构成循环的起始。这点很难受,尤其是令读者很难受。明明可以是准确答案的地方,却又瞬间在逻辑的面前被无情否定。尤其是这种由否定之否定推论所带来的结果却不是肯定的结论更叫人头疼。高智商的悬疑作品仅仅只是重复了好几个循环而再没有其他的方向可以循环时就只能终结自己的故事。可是,这个结局最终却没有尊重循环的逻辑性。周而复始的作品也比比皆是,可是最终的作品结局无法逃离那个经不起推敲的时间。

    http://www.cxbz958.org/renxingkongjian/23360201.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cxbz958.org。鬼吹灯手机版阅读网址:m.cxbz958.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