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吹灯 > 开局萨尔浒,翻盘难度有点大 > 第一百六十三章 神奇的华夏银元(求追订月票)

第一百六十三章 神奇的华夏银元(求追订月票)

    从缅甸的勃固回到华夏的都城北京要是走陆路最少也得将近半年的时间。

    不过从海上乘坐最新快的风帆战列舰只需要一个半月的时间。

    在滇缅公路没有完全修通之前,华夏也很难进一步向印度扩张。

    击败了荷兰同英国后,东琉球公司的商队不仅打通了南洋的商路,也可以进一步开拓到波斯湾以及欧洲的商路了。

    根据最新的条约,英国同荷兰必须对华夏开放非洲沿途的港口,华夏的商队就有了补给港,抵达欧洲完全不是问题。

    当然目前主要还是依靠荷兰等国商人来消化华夏的货品。

    马六甲海战结束后,李献忠下令华夏国内出口的商品普遍涨价3成,这些欧洲人爱要不要,反正他们也找不到任何替代的产品。

    华夏如今掌握了直接的进口渠道,印度以及东南亚的香料在华夏的售卖价格则是进一步下跌。

    乾熙二年华夏朝廷的收入达到了5200万两,主要是市舶司的海关税,商税有较大的增长。

    华夏正在由一个内向型的农业国,向着外向型的商业殖民帝国转变。

    但是华夏的工业基础还很薄弱,而且主要是军工产品。

    荷兰这样的商业帝国看似很强大,其实没有足够的工业基础,依靠商业同殖民掠夺要衰弱也是很快的。

    所以李献忠大力推广小学,以及蒸汽机的研发。

    尽管华夏的扩张需要大量资金,但是教育同科研的支出是不能省的。

    当然要在全国推广小学义务教育需要海量的资金同教师队伍。

    暂时华夏的国力是难以达到的。

    所以华夏的小学仍然需要支付一定的学费,毕竟资源不足,那就只能让愿意在教育上投入的家庭先得利。

    当然学费的标准很低,每年只有2两银子,绝大部分的家庭都是可以承受的。

    而且地域的发展很不平衡,经济基础较好的辽东以及南直隶浙江等地,小学的推广相当顺利。

    甚至当地还有不少商人士绅出资捐助。

    即便是江西、山东这样算不上特别富裕的省份,由于重视教育,小学的推广也很快。

    但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推广就很缓慢。

    所以目前阶段,利用小学、中学、大学这样的体系取代科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暂时科举并没有取消,当然了对于考试的内容进行了一定的改革。

    原先的四书五经也考,不过属于国学范畴。

    科举的内容变成了国学、算术、地理以及时政四个大类。

    朝廷取仕也做出了重大的改革,主要是区分了官和吏。

    官仍然需要走科举,但是吏的招聘,改成了公务员考试。

    比如衙役,税吏这些直接走定向招聘考试。

    这位职位虽然不是官员,但是待遇也还不错,受到了许多人的青睐。

    另外之前的童试,乡试等也实行了并轨措施。

    国立小学毕业等同于取得“童生”的资格,国立中学毕业同“举人”出身。

    华夏不再专门搞乡试、县试这些了。

    虽然小学考试的现场还会出现一些年纪较大的考生,但这些人的科举之路其实已经走到头了。

    许多人都选择经过培训后,成为一名教师。

    另外京师同辽东也出现了华夏历史上最早的两所大学,京师大学以及辽东大学。

    为华夏培养各种高级人才。

    选择辽东,是因为辽东现在具备整个华夏最完整的工业链。

    这些大学生,可以到工厂中去做实验,这个条件京师没有。

    京师大学偏重文科,而辽东大学则是理科。

    此外华夏的第一所专业军校,华夏军校也诞生了。

    华夏皇帝李献忠出任名誉校长,茅元仪主持军校的日常工作。

    其实类似的军官培训机构辽东早就有了,现在将其正式变成了军校。

    尽管李献忠有很长时间不在京师,只是一个挂名校长。

    但是根据后世的经验,这个校长他必须亲自担任。

    毕竟后世某光头,就是凭借了一个黄埔军校校长的身份一跃成为了国家领袖。

    这和天子门生是一个道理,绝对不能假手于人。

    此外去年马尼拉的金矿也为朝廷提供了48万两黄金。

    不过根据朝廷的方针,华夏银行将大量的白银转换成黄金作为储备金,所以这些黄金没有流通到市场上。

    乾熙二年华夏的财政赤字仍然高达2000万两白银。

    导致国库中的存银进一步减少。

    一方面是华夏帝国迅速的扩张,一方面是巨大的财政赤字。

    户部尚书范文程这两年来可是愁坏了,就连白头发都长了不少。

    李献忠从马尼拉抢回来的可是大量的黄金,即便如此朝廷依旧是缺钱。

    虽然朝廷可以通过民间资本以及银行贷款筹措款项,但是现在流通的白银十分不便。

    因为即便是官府铸造的银锭,也经常会短斤缺两。

    民间的现银交易还是要过秤。

    商业上的大宗交易,商人们早就习惯了使用辽东银行的银票代替现银。

    但是对于民间交易来说碎银子依旧十分麻烦。

    而且各级官吏往往会加征火耗银。

    因为将征收来的碎银子重新铸造成银锭会有一定损耗。

    所以官府在征收正税的同时还要加征火耗银。

    这些火耗银由于没有定额,往往成为了官员的敛财工具。

    有些地方火耗银远远超出了正税。

    虽然华夏朝廷规定地方的火耗银征收一律不得超过3%。

    但是银锭的反复烧铸仍然是一件十分浪费资源的事情。

    即便是官府铸造好的银锭,那些奸商同小民依然会刮去一些份量,使得实际交易中无法直接使用。

    李献忠终于想到了一个好办法。

    李献忠令户部铸造了一批华夏银元。

    这批银元采用了后世“袁大头”的配比,银百分之88,铜百分之11,锡百分之1。

    这批银元正面是李献忠的头像,背面是龙的图腾。

    硬币的边缘有一道一道规律的刻痕,宛如锯齿,起到了防止刮蹭的作用。

    这样一来想在银元上刮下银子难免会留下痕迹,杜绝了人为的刮蹭。

    这批银元一经投入市场就受到了欢迎。

    因为银元比银子方便太多了,民间无须再繁琐的称重,也不用担心银子的成色,可以直接按照面额使用。

    官府也取消了火耗银的征收。

    明代的一两为37.3克。

    一元银币价值一两白银,实际重量为33.6克。

    相当于用9钱的重量就制造出了1两的价值。

    此外实际含银量只有88%。这样一来只需花不到8钱的银子就能创造出1两的价值。

    去掉一些铸造成本,每一枚银币可以获利18%。

    就相当于朝廷将手中的财富增加了18%。

    李献忠下令以后华夏市面上只认银元,停止了白银的流通。

    白银想要使用,必须先到辽东银行兑换成相应的银元。

    这样一来,一两白银就可以当成1.2元银元来使用。

    只要不断地将白银铸造成银元,朝廷就可以不断的增加收入。

    如今华夏市面上流通的白银至少有5亿两以上。

    将他们全部转化成银元,朝廷可以获利1亿银元。

    这样一来华夏朝廷的财政赤字一下子就被消除了。

    而且那些喜欢用白银到华夏来采购的西洋人,也要先用白银兑换成银元,被华夏朝廷宰割一刀。

    商人们都不是傻子,知道银元的重量有猫腻。

    可是这种银元采用了最新的水力机床压制以及高清模具铸造技术。

    使得国内的仿造者望而却步。

    他们制造出来的银元,外观模糊,一眼就看出是仿冒的。

    最终他们也只得接受这个现实。

    因为李献忠已经取消了白银的货币属性,普通的白银已经不能被当做货币使用。

    银锭只能像铜锭一样,成为一种大宗商品。

    荷兰人更是气急败坏,大骂华夏人不讲武德,变相掠夺了他们的财富。

    不过骂归骂,荷兰人很快就看到其中的巨大利益。

    很快荷兰政府也有样学样,开始推出了类似的荷兰盾银币。

    原本荷兰已经开始准备推行纸币了,不过李献忠的这一波骚操作使得欧洲各国争相模仿。

    于是原本逐渐淡出的金属货币又一次焕发了青春。

    但是不久后他们就发现,这招对华夏人一点用都没有。

    很简单,因为华夏人在贸易中完全占据主导地位。

    华夏的商品无论是丝绸、瓷器、茶叶,还是玻璃香水这些,在欧洲可都是硬通货。

    很容易换成欧洲本地的货币或者是金银。

    所以华夏的商人根本无需因为兑换货币而被荷兰人或者其他欧洲人给宰割一刀。

    但是欧洲人就不一样了,现在华夏几乎不需要他们的商品,他们无法采用以货易货的模式,来规避兑换的掠夺。

    于是这种掠夺方式就变成了单向的。

    荷兰人自诩为商业之国,但在银元这件事情上却只能被华夏人宰割。

    但是他们并不甘心就这样认输。

    既然正规的渠道走不通,那么他们就开始仿制华夏的银元。

    尽管没有铸币的模板,但是华夏的铸造工艺,欧洲人也能达到。

    经过了几个月的努力,荷兰人终于仿制出了一批华夏银元。

    尽管无法做到百分百一样,但是如果不仔细甄别很难发现差异。

    如果将这些仿制的银元,混在银元中一同使用,相信华夏人也很难发现。

    于是为威廉为首的荷兰商人足足铸造了500万枚华夏银元。

    当然了出于谨慎,威廉决定先少量使用。

    他们首先对华夏的市舶司,少量使用了假币。

    李献忠之所以采用后世“袁大头”的铸造工艺,是因为“袁大头”还有一个十分简单的辨伪方法。

    只要对着银元吹一口气,放在耳边就会发出响声。

    这也是他看中这种工艺的原因。

    狡猾的威廉并没有全部使用假币,而是将三成左右的假币混在了真币中一同使用。

    不过即便是如此华夏的市舶司还是第一时间就发现了猫腻。

    这早就在李献忠的预料之中了。

    所以市舶司并没有当场打草惊蛇。

    得手的威廉以为是占了大便宜,于是开始大量使用这些假银元。

    看到这些荷兰人终于上钩了,华夏的市舶司开始出手了。

    他们很快就以使用假币逮捕了威廉等人。

    理由很简单,威廉等人并没有在华夏银行兑换银元的记录,哪里来的大量银元?

    威廉等人自然是不服气,于是狡辩道:“这些银元是他们在海外通过贸易积攒下来的,这些就是华夏的银元。”

    市舶司的官员则笑着说道:“你们使用的这些假币可都在市舶司单独存放着,还想抵赖不成?”

    威廉则说道:“市舶司每天经手这么多银元,即便有假币凭啥说这些就是我们的?”

    为了颜色接近华夏的银元,威廉使用的假币含银量也达到了8成左右。

    同华夏的88%相差不是太大。

    只是他们没有使用锡,而是采取的铜银合金铸造。

    虽然不说是一模一样,也几乎是以假乱真了。

    但是威廉等人并不知道华夏的银元是可以吹响的。

    当市舶司的官员将一个真正的华夏银元丢到一堆荷兰人的假银元之中,又很快的将其找出来的时候,威廉等人几乎是欲哭无泪!

    原来华夏人还留了这一手。

    最终他们只得乖乖认罪,承认是自己伪造了华夏的银元。

    签了《认罪书》后,华夏没收他们的假币,还是将他们放了回去。

    如果不签,则是直接被斩首,所有资产一律没收。

    威廉等人也只有打碎了牙齿往肚里咽。

    很显然他们的这次投机行为亏到姥姥家了。

    华夏在得到了这笔假币后,将其重新融化,铸造出了400万银元。

    诚然这是一笔巨款,不过以如今华夏的经济体量,这些钱也就是一年的贷款利息。

    由于朝廷控制了粮食,盐,茶这些大宗物资的价格,尽管华夏人的收入增加了,不过物价并没有随之出现大幅度的上涨。

    尽管李献忠利用了这次银元使得货币注水了18%,但是并没有出现相应的通货膨胀。

    而且他利用了华夏在贸易出口的优势,强迫西方各国接受了华夏银元。

    朝廷虽然从中得利了,但是并没有过多的损害了老百姓的利益。

    不过眼下最大的问题还是白银。

    华夏并不盛产白银,如今在得到了马尼拉同云南后,金和铜的矿产资源得到了大量的补充。

    但是白银仍然只能依靠外贸赚取。

    尤其是白银铸造成银元本身就可以为华夏朝廷带来18%的利润。

    所以大量的白银成为了他们的目标。

    要去中北美洲夺取西班牙人的银矿成本实在是有些高,倭国的银山就成为了李献忠的目标。

    同“翡翠热”一样,李献忠也先是造势。

    倭国盛产大量白银的事情,华夏人其实早就知道。

    但具体有多少,没人说的清楚。

    如今华夏盛传倭国有无数的银山,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整个华夏无论是朝廷还是民间,都对倭国的金银有着巨大的兴趣。

    不少商人已经嗅到了气息。

    继马尼拉的黄金同缅甸的翡翠之后,倭国的银山很可能是朝廷的下一个目标。

    乾熙三年三月初八,华夏帝国皇帝李献忠正式传令朝鲜总督孔有德,令其在朝鲜釜山打造大量运输船。

    三月二十日,李献忠在辽东开原召见了女真三卫以及科尔沁三部的首领,更是印证了大家的猜测。

    同时辽东、山东以及京师直隶,山西各镇的兵马都接到了集结的命令。

    尽管朝廷没有正式下诏,不过一场“征倭之战”已经拉开了帷幕!

    感谢各位书友月票、推荐票、追订支持!

    (本章完)

    

    http://www.cxbz958.org/kaijusaerhufanpannanduyoudianda/40233528.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cxbz958.org。鬼吹灯手机版阅读网址:m.cxbz958.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