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吹灯 > 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 > 第六百三十二章 飞鱼服与心学

第六百三十二章 飞鱼服与心学

    永乐四年冬。

    京城。

    冬日里的街道上,今天呈现出一种特别的宁静感。

    伙计提着装满了煤块的箩筐,在院内墙壁的一角,使用火钳更换了新的煤块,已经燃烧完的煤灰先被掏出来,然后送入新的。

    熟练的动作,没有多久,墙角堆出一堆煤渣。

    伙计放回了火钳,往墙角洞里又看了看,感受着扑面而来的热浪,满意的离开。

    “灰灰。”

    “好冷。”

    伙计小跑回屋内,跺脚说道。

    “噼里啪啦。”

    柜后的掌柜敲打着算盘,正在盘点算账,一只手在算盘上空飞来飞去,弹下节奏的声音,让屋内既安静又惬意,还有一名伙计在桌子上打瞌睡。

    揉了揉眼睛,桌子上的伙计忍不住打了个寒颤,抱怨道:“这雪到底要不要下。”

    冬日里下雪。

    本来不出奇,出奇的是金陵城的雪越来越厚。

    “自然是下的。”

    进屋的伙计,为自己倒了一杯茶,很快就暖和了起来。

    店铺墙壁内的火墙,燃烧的煤块让室内温暖如春,让人从内而外的暖和不少,原先北平推广一段时间的壁炉,早就销声匿迹了。

    大户人家更喜欢使用地炉和火墙这类的设施。

    比起来火墙等,后者较为干净和实用。

    使用煤块的效率上,提供的温度也远高于壁炉,毕竟火墙这些方式,属于封闭式的,最大程度的保存了热量,所以哪怕是兴起的楼房,同样采用传统的样式,而不是北平流行了一段时间的新样式。

    因为今日太过寒冷,街面上的人不多。

    前段时间忙碌不堪,今天算是有了空闲,让他们也缓一缓。

    伙计忍不住感慨。

    “京城的外国人多了好多,平常的时候,多半是夏秋,如果不是皇上的原因,哪里会安排在冬天,恐怕官员们急得很,生怕哪天起来,街道上就厚厚的一层雪。”

    “呵呵。”

    门口突然传来了笑声,惊动了商铺内的人,纷纷抬头望去,走进来三名穿着黑色中制款公衣的巡检丁差。

    “你可操心的真多。”

    为首的年龄较大的丁差打趣道。

    “哟,请坐请坐。”

    柜台后的掌柜笑眯眯的说道。

    伙计没有在乎,反而好奇的问道:“皇上还有多久回京?”

    “这谁知道呢。”

    “听说沿途会见当地的官员乡绅,行程比较满,一部分西征军先回来了,不少的军士放了假,他们这些的人不容易啊,几年没有归家。”

    丁差随意的说道。

    伙计边听,边为三人倒了三杯热茶,另外一名伙计,则拿出了木箱子,放在了桌子上。

    为首的丁差打开箱子。

    箱子里有几张表格,上面写满了日期。

    丁差掏出硬笔,在今日的日期下,写了个漂亮的“甲”字。

    写完了“甲”字,表格被塞回箱内,昨日写的“丙”,前日写的“甲”,大前日又写的“乙”,并没有顺序,而是每日衙门抽签规定的签到字。

    “今天是这个字啊。”

    伙计笑呵呵的说道。

    “对了。”

    “昨天傍晚来了名御史,本来不知道他是谁,不过他掏出了腰牌,要求检查签字箱,我们不敢拒绝。”

    “让他看嘛。”

    “我们又没有离岗。”

    丁差不在意的说道。

    伙计脸上也笑呵呵的。

    现在的巡检丁差衙门,比起以往的丁差,规矩大了不少。

    每个月,巡检衙门会有吏员来收回表格,并且换上新的表格。

    这些表格,成为吏员们检查巡检丁差日常的重要手段。

    不光如此。

    每个月还要制作成总表上交,不知道哪名御史会来抽查,如果查出了问题,不光下面的人很麻烦,上面的人也很麻烦。

    巡检丁差们并没有抱怨。

    商家的伙计们也与巡检丁差熟络了起来,偶尔双方得空的时候,也会在店铺内一起喝杯茶。

    这样的行为是禁止的。

    不过并没有人过分的追究。

    这就是环境的原因。

    因为巡检丁差是新成立的衙门,至今也不过十年而已,而且巡检丁差又是从退役士兵中招录的,而退役士兵又来自于普通军户。

    简而言之。

    他们并没有更高的,本来就没有的东西,自然也就不会感到不满。

    相反。

    初期的时候,那些从吏员中招收的巡检丁差,对他们的日常工作充满了抱怨,每天都在诉苦,最后随着退役士兵的来源越来越多,这批初期吏员出身的巡检丁差大多被革除。

    旧的时代过去,新的环境和新的底层上来的人,再也没有了抱怨。

    他们对这些“旧时代”所抱怨的新工作,每个人都感觉很满意,并且认为很有面子,而不是“旧时代”的人认为的不成体统。

    “旧时代”的人认为他们没有骨气。

    他们也无法理解“旧时代”人们的想法。

    不过这些都已经过去了。

    每个月一元五钱的工钱,夏冬补贴,提供宿舍,食堂吃饭免费,加上小小的权力,已经让巡检丁差们很满意。

    正如乡绅们的权力,在旧时代的贵族们面前,甚至万不存一。

    旧时代的贵族们。

    掌管着自己领地内的一切权利。

    奴仆成群,人们的生死安宁在贵族们的一念之间,所以早期的历史里,不缺乏死士、私兵这类的字眼,是贵族们才能培育的起的。

    皇权与贵族共天下。

    到了旧贵族消失,促进了儒学的兴起来对抗皇权。

    所以乡绅们哪怕他们的权利变小了许多,仍然觉得没有错。

    当下,可能二十年,也可能五十年,甚至一百年后,会有新的一批人,对巡检丁差们的待遇感到不满,认为是旧时代的糟粕。

    时代永远在变化。

    三名巡检丁差中,有名年轻的小伙子,比较腼腆。

    喝完了热茶。

    穿上了外衣,三名巡检丁差告辞,重新巡视大街。

    等他们返回衙门的时候,已经接近傍晚。

    如果没有意外,半个时辰后,他们在食堂吃过饭后,也就下班了,各回各家,或者约好去哪里喝一顿酒,又或者一家人去剧院看唱戏。

    三名巡检丁差刚坐下不久,被他们的上司单独叫走。

    单独的公房内,里面坐着一名穿着飞鱼服的汉子,让进门的三人眉头皱了起来,年轻的小伙子甚至满脸的紧张,不知道有什么大事。

    “飞鱼服”笑呵呵掏出一张画。

    “这个人你们有印象吧。”

    众人看了过去。

    画像上的人并不是内地人,有些像东南亚那边的。

    “有。”

    “他和另外一个人,在我们的防区逛了小半日呢。”年轻的小伙子最先说道。

    飞鱼服大名鼎鼎。

    民间的风气并不好,不过眼前的“飞鱼服”很客气,让年轻的小伙子放松了下来,甚至觉得是民间误传,都是为朝廷办差嘛。

    “飞鱼服”笑眯眯的问道“你怎么这么熟悉?”

    “他长的和内地人不同,很好辨认,所以我的印象很深。”

    飞鱼服对这个回答没有意外,随后指了指小伙子。

    “伱跟我走一趟。”

    “啊?”

    小伙子怔住了。

    “你们两个也跟我走一趟。”

    “飞鱼服”又指了指另外两人,两人无奈的点点头。

    上司什么话也没有说。

    一直到飞鱼服离开了衙门,其余的人们才松了口气,严肃的气氛立马缓和起来,人们第一时间下班,今晚甚至没有人约酒,老老实实的各回各家。

    因为各国带来的礼物五花八门。

    特别是各类飞禽走兽。

    礼部不得不专门腾出来一块地区。

    “那就是麒麟吧?”

    几名官员指着不远处,被人看顾的长脖子牲口,长脖子牲口身上颜色光彩夺目,和普通的牲口截然不同,怎么看都很神奇。

    有人对照古书,提出此物就是传说中的麒麟,引起了巨大的震撼。

    越来越对的人抽空来看一眼。

    真要是麒麟,那可是闻所未闻的事情啊。

    “应该是啊。”

    “鹿身、马蹄、牛尾、马头,你们看,不是麒麟么?”有官员说道。

    众人打量的仔细。

    越看越觉得就是如此。

    “我朝的祥瑞。”

    “理当如此,我朝的繁盛,正当有此祥瑞。”

    官员们笑呵呵的说道。

    管他是不是麒麟,他们说是就是,不是也得是。

    于是。

    外国进贡来了麒麟,成为了京城最轰动的事情,如果不是因为皇帝陛下的归朝,恐怕将会成为最引人瞩目的大事了。

    不光是大明的官员们来观望,各国的人也会来好奇的看几眼。

    十几头经过训练的大象,在驯兽师的指挥下,可以做出下跪等诸多的动作,如此的“巨兽”,竟然臣服于人的力量下,看得人们惊叹不已。

    老虎等,已经不是稀罕物,人们并没有兴趣。

    波隆多罗阇遇到了高丽使臣柳滨,知道对方是高丽杨口人,属于北王的人。

    双方说着流利的大明官话。

    “我们那里已经下雪了,雪有这么厚。”

    柳滨比划的说道。

    以前的柳滨,喜欢在别的藩国面前装一桩,可最后发现对方并看不懂,浪费了自己的功夫,不如更为简单的炫耀。

    果然。

    波隆多罗阇一脸的震惊。

    见到对方脸上的神色,柳滨露出了得意。

    随后。

    波隆多罗阇打听起高丽国内的清醒,柳滨也没有隐瞒,九真一假,听得波隆多罗阇越发的迷糊。

    高丽现在到底是强大了起来,还是弱小了起来。

    明明分成了三国,对方嘴里的话,却让人感觉到高丽非常非常强,这不符合常理啊。

    难道分裂成三国的高丽,比以前整个的高丽,实力不但没有削弱,反而强大了起来,竟然说高丽是大明藩国中实力最强大,关系也是最亲的。

    “皇宫里有许多高丽的女子,都是我们大王送来的。”

    柳滨指出大明与高丽不同的关系。

    闻言,波隆多罗阇内心忍不住想到,看来他们也要学一学,拉近与大明的关系。

    “那你们南王怎么没有派人来?”

    据波隆多罗阇所知,高丽的北王和大王前后派了使臣,都以高丽为名,唯独南王的人还没有到,如果不是大明皇帝陛下的脚步很慢,说不定仪式完了,也没有高丽南王的人。

    与别的藩国不同,因为地理环境的原因,高丽的使臣缺席,必然是否定出席。

    “高丽南王狼子野心,迟早引来大祸。”

    柳滨想也不想的说道。

    打压高丽南王在上朝的影响力,无论北王还是大王都在这么做。

    大明并没有说高丽南王要造反,反倒是高丽的国王和北王,孜孜不倦的说高丽南王要造反,上朝需要提防,气的高丽南王牙痒痒。

    “看来大明各方并不安定。”

    波隆多罗阇记住了这个收集到的信心,内心的信心又高涨了三分。

    “缅甸的不稳,高丽的不稳,还有西域西边。”又想到了大明北方的大拉练,集结了不少的军队,连南方的军队都被调动,波隆多罗阇对于局势越发的明朗。

    虽然大明有十成的力气,可并不能用在一处。

    拖。

    拖垮大明。

    波隆多罗阇如此想到,不求正面打败大明军队,靠着国内的老林子,才是正确的方法,一种新的思路,在波隆多罗阇脑海里成型。

    礼部提供的居住区,暹罗国使臣的隔壁院子,住着吉达国和龙牙迦邈国的使臣。

    这两个藩国与暹罗属于邻国。

    常年受暹罗的欺凌,所以两个藩国的使臣对大明很归顺,反而不怎么理会暹罗的人,波隆多罗阇试着缓和双方的关系,结果吃了闭门羹。

    暹罗杀害了素可泰的国王,彻底吞并了这个地区,引起了邻国们的不安。

    他们需要大明压制暹罗。

    “如果没有大明,我们南洋早就充满了战争,只有大明才能保障南洋的和平。”

    两国用在土话交流。

    高丽这样的国家,大明官话在上层并不是陌生的语言,所以许多人都能说,他们两国,包括他们自己,对大明话说的不流利。

    南洋一词最早大概出现在明朝。

    明朝人口迅速膨胀,加之朝廷禁海,导致民间海外贸易受阻,以及渔民生活艰难。

    福建等地的粮食产量,无法养活日益增加的人口,这种背景下,东南沿海许多福建广东人只能出海往南寻求新的生路。

    他们离开故土,大概以偷渡的方式来到了中南半岛、菲律宾群岛、印尼群岛等地,在这些地方耕作或做生意。当时,就被称为“下南洋”

    这是一种行为,至于南洋到底是哪里并不十分明确。

    今非昔比,不过南洋的词汇仍然兴起。

    日本历史上也有这个词汇。

    他们最早认为西方人是从南洋来的,虽然西方人的确是这个方向抵达的日本。

    中国古代。

    “海”在汉文旧籍中中指大面积的水域;“洋”则指某个具体的海洋水域。

    因此才有古代一些非常大的湖,被称呼为海的叫法。

    打扮成吏员的锦衣卫,悄悄的收集各国的信息,整理成册。

    文华殿。

    “皇上抵达京城,一个月的功夫应该能到。”

    官员回报。

    “催一催父皇。”

    “总不能年关才到。”

    朱高炽得知后,吩咐道。

    这天气,不定什么时候下雪,不光耽误功夫,也影响大明的典礼,总不能各大小藩国等待一场空。

    按照现在的速度,每个地方停一停,猴年马月才能到。

    最好直接乘坐火车抵达京城。

    “高丽南王怎么回事?”

    朱高炽又问道。

    无论高丽南王要不要造反,与情与理,派来使者才是最正确的方式,起码能麻痹大明不是么,如此全天下的面扫大明的脸面,岂不是背道而驰。

    “已经打探清楚,高丽南王很早就派了使臣团队,不过他们乘坐的船只撞到了礁石,发生了海难,全员没有得到消息,估计已经葬身大海。”

    礼部官员感叹道。

    大海并不是固定的,包括礁石也会起伏,甚至改变位置。

    同样的海域。

    原来此处没有礁石,某一天可能长起来,原来有的,也可能哪天落下去,更甚至转移位置,也不是不可能。

    沿海地区的航道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否则也没有近海出现那么多触礁而沉的船只了。

    所以船只最重要的永远是经验丰富的船老大,他们可以通过肉眼判断,海平面下有没有礁石的存在,最大力度的保障航行的顺利。

    不过人不是探测机器,总会有疏漏的时候。

    大明的船只前往了高丽以南,双方最终得出的结论,大明的官员祭奠了高丽南王的使臣,送出了一笔礼金,算是告慰这些人,高丽南王也重新派出了使团。

    其中一名牺牲使臣的家属,提出希望迁居到大明,礼部商量后,给予了同意。

    不过这点小事,礼部官员并没有上报。

    不管是高丽,甚至倭国也有大户人家搬迁至大明,连渤尼国的老国王死了都不愿意离开大明,何况别的人呢,南洋不少藩国的人才涌入大明。

    随着人才的涌入,为大明国内提供了更多的视野。

    例如中亚地区的织法,南洋地区的一些花纹和制布工艺,虽然比较路后,可是他们的做法却很新颖,与大明内地有不同的风格。

    经过摸索后,浙江的纺织商人们,也发明了一种新的梭织织法。

    新的布料特性,裁剪后的衣服更为的菱角分明,让工字衣、中字衣等款式的服装,人们传上去非常的挺拔,大受市场的欢迎。

    虽然不如棉衣外套保暖,可比棉衣款式要好看。

    还有中亚地区的制炮工艺等。

    宋朝的火器经过蒙古人带到了中亚地区,又从中亚传入西亚,然后在西班牙地区流传开,最后于西方兴起,反倒是发明火器的国家禁止了火器发展。

    虽然大明有了更先进的火炮,可是中亚地区的工艺,能为大明的工匠们提供新的角度,也有自身的长处,值得大明学习。

    西征军部分返回了内地。

    一支支的军队抵达京城,参加大明阅兵典礼。

    各大报纸刊登军中的英雄人物。

    ——

    京城以。

    附属县区的上元工农子弟小学。

    教室内。

    “面对穷凶极恶的帖木儿的逼问,无视身前明晃晃的兵刃,杨忠先生平静的说道,:“帖木儿大汗,您拖欠大明的税赋,应该补缴了。””

    “轻飘飘的一句话,震慑住了所有人,恼羞成怒的帖木儿,下令杀害杨忠先生,并且用了恶劣的残忍手段。”

    台上。

    一名先生读着课本。

    下面的学生们听得气愤无比。

    先生念完后,早已经泪流满面,他虽然没有身临其境,可是却感受到了当时的场景,以及杨忠先生的志向和无畏精神。

    放下了手中的课本,先生用包含感情的目光,期盼的看着学生们。

    “你们是大明的未来,成长的花圃。”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前几年发生的事情。”

    “正所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我不奢望你们记住前人的奉献,只希望你们能牢记历史,你们能安宁的坐在教室内,过着美好的生活,享受人生的奢侈。”

    “但是你们需要记住的是,这并不是你们与生俱来的权力,而是先民们为你们奋斗赢来的生活。”

    “所以你们才能活在美好的生活中。”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那么你们有义务把这颗大树传承下去,不光是你们这代人享受完了,就可以不在乎下一代了,而是需要牢记,薪火代代相传。”

    先生看着教室内的孩子们。

    这些孩子中。

    有多少能传袭先民精神,又有多少是不在乎的,无所谓的态度,先生无从而知,但是他坚定的认为,这批孩子中,总会有能扛起薪火的人。

    因为每代人都有扛起薪火的新生代,才让中华文明代代传承下来。

    太祖皇帝。

    无疑就是他们那代扛起薪火大旗的佼佼者。

    先生希望自己教出的学生们,同样能成为时代的佼佼者。

    心学很快在学校里流传起来。

    以良知为根基,格物致知,辨明原理,正确的认清事物发展,懂得社会运转,不滞于物,不困于心,不乱于人,方能光明正大,知行合一。

    正如后世所言。

    临终前回想自己一生,没有什么可遗憾的。

    不畏惧权威。

    不会因为利益去做违法犯忌的事情。

    扛起家庭的责任,努力的工作,赡养双亲,夫妻和睦,教育子女,生活和美,方不负此生。

    怎么样才能做到呢?

    首先认清楚自己,心学教导人们,怎样成为一个顺着自己心意,又不违背良知,并且内心强大,不为外物所所动摇的人。

    否则活在别人的眼光中,在利益面前无法保持本心,一生都会活的很辛苦。

    也可以看成如何不成为讨好型人格,不要去和人攀比等等的简单看法。这样的人,无论处于什么样的环境中,都能以最好的心态去面对。

    因此永乐四年冬。

    大批的参加了社会实践,又经过了考核的读书人们奔赴大明边疆各地。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没有人觉得自己吃亏了,因为他们的内心知道公平二字。

    而他们的内心。

    让他们强大无比,并不认为自己不划算,吃了亏,因为他们从心,无愧于天地,哪怕是在皇帝面前,也能昂其头来。

    这才是中华文明的精髓。

    皇帝的权威,也无法让读书人们感到畏惧。

    因为他们内心强大。

    正如后世发展起来的,普通人都敢指责总统,那怕知道总统手中的资源,稍微照顾点自己,就能获得巨大的利益,可是没有人在乎。

    反之。

    贪婪别人手中的资源,又如何硬的起腰杆,必然献上谄媚,对方说什么就是什么的小人模样。

    人的行为来源于思想。

    社会由人组建成。

    什么样的人构建什么样的社会。

    所以社会风气是由当下的人们所造就的,充满了抱怨的社会,并不是前人不行,也不是后人不行,而是当下的人们不行。

    不能格物致知,知行合一。

    明明知道什么是正确的道理,却不能从心做事。

    正如英国专利法的施行。

    是初期充满了抗争精神的工匠们,哪怕无数次的失败,仍然向权贵们们抗衡,前仆后继的奋斗下,才迎来了专利法在英国的真正落实。

    没有当时时代人们的行为,专利法也不过口号而已。

    大批的士兵返回国内,大批的读书人离开国内。

    大明皇帝朱棣。

    抵达京城。

    这一天。

    万国来朝,恭贺大明。

    数万将士阅兵京城,震撼天下诸国。

    盛况通过大明报纸刊登全国。

    在大明永乐四年的元宵节,举国欢庆,各地欢腾。

    (本章完)

    

    http://www.cxbz958.org/gongyedamingcongbeipingkaishi/38395012.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cxbz958.org。鬼吹灯手机版阅读网址:m.cxbz958.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