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吹灯 > 灯影王朝 > 第二十八章 待诏处

第二十八章 待诏处

    魏启高调回朝,并封为明亲王以后,季振宜和他手下那些人颇有些惶惶不可终日的感觉,特别是那几个曾经上书请求立金陵王世子的人,更是时时担心祸从天降。他们一个个夹起尾巴作人,平时见了人也低眉顺目,更是不敢再随便开口说话。

    尽管魏启并没有被立为太子,朝廷也没有要追究他们的意思,但从季振宜开始,他们平时都深居简出,不敢再大张旗鼓地聚会,不再互相串门。

    这天夜里,季振宜却悄悄从府中旁边不起眼的一个侧门出来,坐上一顶最普通的二人小轿,没有带一个从人,一直来到一条普通街道。轿子在一座中等宅院门前停下,季振宜亲自上前敲门,门开后闪进院子,小轿就在原地等候。

    季振宜进院后,开门之人带着他一直走到后院,打开后院门,一辆马车等在外面。季振宜撩开车帘,钻进车内,车夫一扬鞭,马车迅速离开。

    季振宜一进车内,看见潘耒坐在车里,不觉一愣。潘耒道:“季大人请坐,我们就在车子里说几句话。”

    季振宜坐下不满地道:“现在这种时候,潘先生不应该再找我。”

    潘耒道:“季大人放心,安全没有问题。”

    季振宜冷淡地说:“潘先生让我做的事已经做过了,不知还有什么效劳的地方?”

    潘耒道:“季大人不要灰心,任何事情都不会那么轻易地成功。现在我们还有很多事情可做。”

    季振宜道:“现在的形势可以说大局已定,无论从哪方面说,潘先生这里都没有什么胜算。”

    潘耒冷笑道:“季大人就这么笃定?”

    季振宜放缓语气说:“就算事情不成功,潘先生这边也没有什么损失。”

    潘耒道:“季大人以为只有你在帮我家主人?”

    季振宜一怔,忙道:“还有谁?”

    潘耒道:“我家主人的实力,季大人应该清楚,愿意跟随之人更是各方都有,季大人做事应该善始善终,否则前面的功劳也一笔勾销了。”

    季振宜道:“潘先生误会我的意思了,我也是为你主人考虑,怕他没有回头路。”

    潘耒道:“这样的事有回头路吗?”

    季振宜不禁打了个寒战,默默地没有开口。

    潘耒道:“这次找季大人,就是要告诉你,我们还有很多机会。”

    季振宜将信将疑,道:“愿闻其详。”

    潘耒道:“当今皇上无子,但魏启作为弘治皇帝的独子,前朝的太子,不可能过继给当今皇上。而我家主人则不同,如果挑选世子为太子,完全可以过继给当今皇上。”

    季振宜思忖着点头道:“的确如此,皇上肯定会想到这点”

    潘耒道:“我现在说说下面要做的事情,请季大人盯紧魏启,找他的错,或者想办法诱使他犯错,一步一步毁他的形象。”

    季振宜精神一振道:“这倒是好办法。”转念又道:“但皇上给他指派了薛家壁和左振昆,这二位辅佐还真是很难找到机会。”

    潘耒道:“是人就会有弱点,百密还有一疏,魏启毕竟没有经历过朝堂,只要你盯紧,肯定能找到机会。我们所求并不是一击致命,而是水冲沙堤。”

    季振宜道:“我明白了,潘先生放心,我会让人盯着。”

    潘耒道:“我这边也会另外安排人,一有机会我们一起行动。”

    说完,潘耒对外面轻轻打个呼哨,马车又行驶一段后停下,季振宜打开车帘独自下车,马车径直走了。

    季振宜下车后便有一人迎了上来,领着他走进一处后门,来到前面一看,居然是一座歌馆。那人领着季振宜出了歌馆门口,有一顶二人小轿等候着,季振宜坐进小轿,悄无声息地离去。

    大随翰林院建在上京城中心区域,旁边紧邻太学。为表示大随昌明文教,翰林院建得十分气魄,高堂敞轩,内有国史馆、经义馆、明经轩等等。

    在翰林院后面靠西,有一处不起眼的院落,不大的院门上挂着一块牌子,上书“待诏处”,门外立着一块木牌,上写“无干人等不得入内”。院子分内外两进,外面门房里坐着两名看门的衙役,负责查看进出的腰牌。里院的屋舍也不像其它馆轩那样宽敞、气派,而且几间屋内堆满了各种文书、账簿和典籍,其中一间屋内,分别摆放7-8张卓椅,上面都堆满了文书,却只有三个人在里面办公。

    这三个人分别是编修李至清,字幼鱼,编纂袁小修,字中郎和张大复,字敦诚,李至清年约40,袁小修和张大复都是30刚出头的样子。

    按照惯例,每科会试、殿试之后,一甲三名也就是俗称的状元、榜眼和探花,直接被授6品的翰林院编修,其余二甲和三甲的进士,优秀的留在翰林院任编撰或进六部,为7品,剩下的则发往各地任县令或府学教授等职。

    一般来说,有了进士出身加上曾在翰林院任职,才是真正有了仕途的保障,不说大小九卿,就是三品的侍郎也大都是翰林出身。

    但事情都有两面性,入了翰林院十几、二十几年,仍未出院的也大有人在,按照官场的说法就是走了黑途。因为翰林虽然清贵,但除了薪奉很少有其它收入,家境优越的自然无所谓,但平民出身的在京城居大不易,日子过得很穷,比如前面提到的那个抬棺上书的刘正宗。

    在翰林院任职很轻松,除了三年一次的考校外,没有什么压力,有门路或者运气好的,很快都能外放考差或去部就职,然后步步登天。但有一处却是十分忙碌,就是待诏处。

    大随皇帝每天都有如山的政务处理,发布各类谕旨、诏书,特别是靖安皇帝,因为他是武将出身,所以便将谕旨、诏书的起草交到翰林院,特别设立待诏处。

    后来由通政司上交的各类奏本,皇帝批示后,再由待诏处誊清,按照皇帝的意思起草批复,经皇帝审定后用玺印下发。再后来,政事堂上报处理的各种政务,也先由待诏处审核,再送皇帝最后审定。

    待诏处名义上是由翰林学士领衔,实际上是选择7-8个编修或编撰处理实际公务。经过这些年,许多人受不了翰林的清苦,各找门路出院,后续新进的翰林多不愿进待诏处,于是现在只剩下三个人。

    李至清在待诏处已待了10年之久,袁小修和张大复也待了5-6年。这三人都是平民出身,又不会钻营,更没有钱送礼,因此一直没有机会出院。好在三人出身相同,志趣相投,骨子里都不屑走那些旁门左道,待诏处虽然辛苦、劳累,但每月有二两银子的津贴,中午、晚上还有两顿餐食。

    当时7品官员名义上的俸禄每月只有12两银子,在京城一座三间屋的小院每月租金都要6-7两银子,如果再雇个仆役,加上吃饭,勉勉强强够用。但其它的花销,比如官服,同年间的礼尚往来等等,就要靠借贷了。

    六部和一些重要部门的官员,每年几季都有地方官员送的规例,更不用提见不得光的收入。翰林院的翰林就没有这些了,有的翰林被外面人觉得今后会走红途,也会找理由请他们写字、为父母题墓志,送些润笔,但有风骨的翰林是不屑做这些的,也看不起这样做的同僚。

    李至清等三人就属于有风骨的人,尽管家境清贫,有了待诏处的津贴,日子勉强过得下去,更不屑去接受那些不义之财。

    今天,三人正在忙碌,翰林掌院学士居然亲自领了两个方巾儒衫的年轻人来到待诏处,三人各自放下手中的笔,站起身向掌院行礼。

    掌院道:“这二人是太学里的拔贡,你们经常说待诏处人手不够,我让他们到待诏处帮忙,只要太学里没课,他们就在这里帮忙了。”

    然后转身给二人介绍:“这是编修李至清,待诏处他掌事,这二位是编撰袁小修、张大复。”

    又对三人介绍道:“这是王逸,这是齐业。你们多教教他两个。”

    说完,不等待诏处三人有其它言语,掌院转身离去。

    李至清三人对着掌院的背影躬身行礼,抬起身后望着新到的二人,一时不知道说什么。

    王逸连忙对三人施礼道:“后进小子见过三位先生,请先生多多指教。”齐业不哼不哈地在旁边照做。

    李至清打量了一番二人,人很年轻,个子都不太高,王逸虽然算不上多英俊,却也有八分周正,齐业脸色灰扑扑的,眉眼还算好看,右边眼下却有块黑痣,让人不愿多看。

    李至清开口道:“二位兄台不必客气,你们自己找个桌案坐吧。”说完,三人坐下自顾自开始忙碌,王逸、齐业各找了个空位坐下。

    不用说大家都知道,这王逸和齐业就是魏启和叶七。左振昆建议魏启隐瞒身份进待诏处,叶七提出跟在身边。开始魏启不同意,但叶七道:“你化名去待诏处,宿卫处不可能在身边保护,我和你一起去放心。”

    左振昆和薛家壁也同意叶七的意见,左振昆道:“殿下初回京城,安全是最重要的,千万不能大意。翰林院是闲散之地,没有什么护卫,万一别有用心的人察觉殿下在待诏处,很可能会对殿下不利。”

    魏启道:“她一个女子,怎么能进翰林院呢?”

    叶七转身出去,不一会回来就打扮成现在的样子,没有一个人能认出来,魏启笑道:“我不知道你还有这本事。”

    叶七粗着嗓子道:“你不知道的多呢。”。

    于是由左振昆出面,找到翰林院掌院,说是两个世交子弟,拔贡出身,现在太学学习,觉得太学学业不多,想进翰林院学习,但没有这等资格,求着找个借口先入翰林院。

    掌院不敢驳左振昆的面子,便安排二人以帮忙的名义先到待诏处,然后再找机会去明经馆或经义馆,就这样,魏启、叶七二人拿到翰林院腰牌,进到了待诏处。

    http://www.cxbz958.org/dengyingwangzhao/37229991.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cxbz958.org。鬼吹灯手机版阅读网址:m.cxbz958.org